经典句子大全-经典心情体会-化妆文学网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精选 > 从军行古诗意思解释简短优选好句56句

从军行古诗意思解释简短优选好句56句

时间:2022-10-10 22:49:09

1、《从军行》[cóngjūnxíng]意思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有很多诗人写过《从军行》,如:

4、②横笛:笛子。

5、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9、一、行的释义:

10、穿:磨破。

11、《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2、“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13、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14、扩展资料

15、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6、《从军行》-李白-唐代《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唐代

17、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写风雪行军的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1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20、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21、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2、这首诗是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此诗表现了戍边将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23、古代指路程:千里之~始于足下。

24、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25、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26、首句就气度不凡:“青海长云暗雪山”,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有异曲同工之妙。青海,青海湖,一个碧水连天的湖泊;在作者的笔下,青海湖上空那黑压压的绵长的阴云,使雪山都昏暗了!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很多时候独独指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越过雪山,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而这座“孤城”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孤城再往西,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描绘了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意境辽阔,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氛围。戍边生活有孤寂、艰苦之感,第二句写到,将士们情不自禁地抬头“遥望”玉门关,也可以理解为将士们遥望那出入边地的必由之路,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28、《从军行》中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如:长歌行。

29、《从军行》创作背景

30、作者:王昌龄

31、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32、唐朝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译文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33、《从军行》中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如:长歌行。“歌行”是汉族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34、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5、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6、“歌行”是汉族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琵琶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37、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8、【出处】《从军行》——唐代:王昌龄

39、不太好啦![吐][吐][吐]

4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41、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2、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43、走:步~。人~道。日~千里。

44、下面选取大家较为熟悉的、王昌龄写的一首《从军行七首·其四》作回答:

45、《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46、《从军行》-杨炯-唐代《从军行》-卢思道-隋代等等。

47、《从军行》鉴赏

48、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释

49、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50、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前两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妙用指代,以“横笛”和“红旗”指代边塞将,写他们在缭绕于耳的笛声中,高举红旗直向积雪山峰挺进。

51、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52、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53、全诗声色兼备,充满诗情画意。

54、“行”是乐府诗的命题格式之一,乐府诗原属于配调的歌诗,所以它的命题多用歌,比如:行、曲、引、吟、谣,这些都是古代歌曲调式。

55、青海:指青海湖。

56、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3940号-2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