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句子大全-经典心情体会-化妆文学网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说说 > 蝉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精选52句

蝉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精选52句

时间:2022-10-09 23:14:36

1、诗中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2、《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3、全诗共四句: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前两句写实,首句写出蝉的形状与食性。“垂”,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写蝉声之远传。着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写出,“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诗中比拟既形象又传神,达到虚与实、情与理的完美统一。这里,使我想起儿童时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用牛尾做的圈套,痴呆呆地站在树下,望着停息在高高的树梢上的蝉,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着它得意地鸣叫的境界。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动耳鼓的鸣声。儿时只知道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这样一番道理:蝉的鸣叫传出去很远很远,不是由于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洁拔的树上的缘故。一个人的声名远播,要凭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不是靠权势地位所能达到的。这个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洁,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为扬名去巴结权势,结果他们声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种势力,也不会名声高远。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仅凭关系凭继承凭钻营,就享受到尘世的荣华富贵,但他们永远得不到崇高的声名。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几千年的美好憧憬,促进人类智慧发展到能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水准,多少次划时代的进步,使许多古老的东西渐渐绝迹,作战时再看不到血迹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块和青铜。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就是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不些东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径,依然司空见惯,凭借秋风以扬名,攀附权贵以出头的,历来不断,所以古人的诗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鸣。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识的表露。二同是唐代诗人,同样作咏蝉诗的,还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咏蝉》诗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云,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侧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全诗从客观到主观,层层深入地状物抒

4、答:《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5、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6、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7、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8、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9、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10、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2.《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④疏桐:高大的梧桐。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⑥藉(jiè):凭借、依赖。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1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2、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13、《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首借物咏怀的诗。

14、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15、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16、虞世南〔唐代〕

17、全诗内容如下:

1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19、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20、诗人杜甫没有关于名字为蝉的诗,其他诗人有:

21、《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22、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23、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

24、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25、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26、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27、③流:发出。

28、《蝉》李商隐

29、扩展资料

30、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3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32、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33、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一诗,表达了诗人自傲自负、畅胸臆怀的自得与坦然。诗人认为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和清廉。

34、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35、《蝉》唐代:虞世南

36、一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37、唐代:虞世南

38、《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39、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40、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41、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42、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43、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44、《蝉》一诗咏物言志,借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志趣。全诗描绘了蝉在形体、习性和声音上的特点,表现出蝉栖高饮露、鸣声高远等特点,将蝉人格化为高标逸韵的高洁之士,实际是诗人在以“蝉”自况。

45、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47、蝉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8、《蝉》有两篇古诗比较著名的。

49、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50、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蝉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为:垂穗饮清露,流香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1、《蝉》虞世南

52、⑥藉(jiè):凭借、依赖。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3940号-2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